BOB官网,BOB官方网站 - 产业信息门户
一、定义及分类
二、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2、行业相关政策
三、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2、资金壁垒
3、人才壁垒
四、发展历程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六、行业现状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2、不利因素
八、竞争格局
九、发展趋势

绿色钢铁

摘要:近年来,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我国钢铁行业绿色化改造效果明显。一是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强度均显着降低。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23家钢铁企业约1.45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截至2023年底,共有116家钢铁企业通过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其中,89家企业约4.26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环节超低排放改造,超过全国总体目标的一半。二是钢铁行业水重复利用率持续提升,吨钢耗新水量显着降低,各项用水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是钢铁行业推动实施极致能效工程及减污降碳协同措施,成效显著。此外,宝武、河钢等企业低碳冶金新工艺探索均取得进展,河北等地方开展绿色低碳产品认证及转型金融实践,为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新模式。


一、定义及分类


绿色钢铁是指在钢铁的生产过程中,采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消耗,同时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的钢铁产品。绿色钢铁的生产涉及到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材料的开采、运输到钢铁的生产、使用乃至回收再利用,都力求实现环境友好和资源高效利用。绿色钢铁产品通常根据其生产过程中的环保特性、节能效果以及最终用途的可持续性进行分类,具体可以分为低排放钢铁产品、节能型钢铁产品、再生钢铁产品等几大类。


二、行业政策


1、主管部门和监管体制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对绿色钢铁行业进行产业宏观规划方面的管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主要负责研究制定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行业体制改革、促进行业技术发展等宏观管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要负责研究提出工业发展战略、拟订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工业行业技术法规和行业标准的拟订等宏观管理。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绿色钢铁行业进行产品生产、质量方面的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依据行业标准对绿色钢铁行业进行质量监督。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下属的全国钢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负责制定和修订绿色钢铁行业相关标准。


BOB官方网站钢铁工业协会是绿色钢铁行业的全国性自律性组织,对行业进行技术标准、行业推广等方面的管理,同时负责绿色钢铁行业产业及市场研究、向政府部门提出产业发展建议、推动行业对外交流等工作。


2、行业相关政策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支柱型产业,是关乎工业稳 定增长、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大力推动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为绿色钢铁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202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美丽BOB官方网站建设的意见》,提出要高质量推进钢铁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助力钢铁行业实现绿色低碳化、高质量转型升级。


三、行业壁垒


1、技术壁垒


我国绿色钢铁行业的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生产技术和环保技术两方面。生产技术要求企业掌握先进的炼钢工艺和技术,如电弧炉炼钢、低碳冶炼等,以降低能耗并减少污染物排放。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专业人才支持,对技术实力较弱的企业构成较大挑战。同时,环保技术也是重要的技术壁垒,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和改造环保设施,以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这不仅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还需要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2、资金壁垒


绿色钢铁生产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设备购置、技术研发、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费用。特别是在当前环保政策趋紧、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需要不断增加投入以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对于许多中小企业而言,资金压力较大,难以承担高昂的投资成本。因此,资金成为制约其进入绿色钢铁领域的重要因素。此外,已有企业也需要持续投入以维持绿色生产的运营,这对企业的资金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人才壁垒


绿色钢铁生产不仅需要掌握冶金、机械、化工等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环保意识、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综合素质。然而,目前我国绿色钢铁领域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短缺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这使得企业在招聘和培养人才时面临较大困难,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


四、发展历程


我国绿色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目前,行业正处于由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过渡的关键时期,虽然整体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但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市场推广等方面仍面临挑战。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支持,预计我国绿色钢铁行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实现更加环保、高效的生产方式,为全球钢铁行业的绿色转型树立典范。


五、产业链


1、行业产业链分析


我国绿色钢铁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涉及原材料供应商、机械设备供应商等,其中铁矿石、煤炭、石灰石等原材料是绿色钢铁生产的基础,其品质和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到绿色钢铁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成本。大气污染治理、碳捕捉、利用与封存(CCUS)等相关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是钢铁行业加速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随着绿色钢铁需求的增加,对上游原材料和机械设备的环保要求也越来越高,推动相关行业快速发展。BOB官方网站绿色钢铁行业产业链如下图所示:

绿色钢铁行业产业链
铁矿石
山东金岭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河钢资源股份有限公司
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
长春华夏建龙矿业科技有限公司
本钢集团有限公司
煤炭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晋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BOB官方网站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焦煤集团
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BOB官方网站华能集团有限公司
石灰石
铜陵远大石灰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福建省三达石灰石有限责任公司
大连长兴岛石灰石开发有限公司
本溪金亿石灰石有限责任公司
山西金地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大气污染治理设备
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电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BOB官方网站环保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长春清新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
上游
河钢股份有限公司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
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中游
建筑
汽车
船舶
家电
下游


我国绿色钢铁行业产业链中游主要包括钢铁的炼制与加工环节。在这一阶段,企业通过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如电弧炉炼钢、连铸连轧等,实现钢铁产品的高效、环保生产。同时,中游企业还需关注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以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推动绿色钢铁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我国绿色钢铁的主要应用行业广泛,包括建筑、汽车、船舶、家电等制造业领域,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行业对钢材的需求量大且多样化,对绿色钢铁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绿色钢铁具有环保、节能、高性能等特点,能够满足各行业对高品质钢材的需求,同时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负担,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行业领先企业分析


(1)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鞍钢股份主要从事钢铁制造业,同时注重发展与钢铁主业相关的钢材加工配送、化工产业、绿色能源、电子商务、清洁发电等产业。2023年以来,鞍钢股份统筹推进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公司放行实施了152个超低排放项目,累计投资人民币32.1亿元,现有污染防治设施稳定运行,废气达标排放,朝阳钢铁和鲅鱼圈钢铁分公司废水达标排放,鞍山厂区已实现了非雨期废水零排放。在此期间,鞍钢股份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COD、氨氮、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均符合排放标准,未出现超标情况。未来,随着鞍钢股份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进程,各类污染物排放量有望进一步降低,带动公司绿色钢铁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2)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宝钢股份作为BOB官方网站最现代化的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是国际领先的世界级钢铁联合企业,公司专注于钢铁业,同时从事与钢铁主业相关的加工配送、化工、信息科技、金融以及电子商务等业务,是全球碳钢品种最为齐全的钢铁企业之一。2023年以来,宝钢股份继续践行绿色低碳发展,超低排放及环保绩效A级企业创建工作按节点推进,第一卷低碳排放钢供货奔驰,湛江钢铁零碳示范产线建设有序推进。目前公司环保治理设施已全面覆盖废气、废水、噪声及固体废弃物,各类污染防治设施运行正常,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期间,宝钢股份生产经营活动中涉及的各类污染物排放量均符合排污许可证总量控制指标,为公司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六、行业现状


近年来,在“双碳”战略的指引下,我国钢铁行业绿色化改造效果明显。一是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持续推进,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强度均显着降低。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23家钢铁企业约1.45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截至2023年底,共有116家钢铁企业通过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其中,89家企业约4.26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环节超低排放改造,超过全国总体目标的一半。二是钢铁行业水重复利用率持续提升,吨钢耗新水量显着降低,各项用水指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三是钢铁行业推动实施极致能效工程及减污降碳协同措施,成效显著。此外,宝武、河钢等企业低碳冶金新工艺探索均取得进展,河北等地方开展绿色低碳产品认证及转型金融实践,为钢铁行业绿色发展提供新模式。未来,随着各类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的粗钢产能稳步释放,粗钢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将得到进一步降低,推动钢铁行业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助力绿色钢铁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七、发展因素


1、有利因素


(1)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认知和需求不断提高


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产品的环保属性,愿意为绿色、低碳的产品支付溢价。这种消费趋势促使钢铁企业必须转变生产方式,生产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钢铁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消费者的环保意识也推动了整个社会对环保产业的关注度提升,为绿色钢铁行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因此,消费者对环保产品的认知和需求不断提高,不仅为我国绿色钢铁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也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2)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的增加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为绿色钢铁的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同时,研发投入的增加使得企业能够不断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绿色钢铁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于环保、高性能钢材的需求。此外,技术创新还能帮助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循环经济,进一步推动行业的绿色转型。


(3)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扩大


国际合作和交流的扩大,为我国绿色钢铁行业带来了诸多有利因素。通过与国际先进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合作,我国绿色钢铁企业能够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生产水平和环保意识。同时,国际交流也有助于拓展市场视野,了解国际绿色钢铁市场的动态和趋势,为企业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依据。此外,国际合作还能促进绿色钢铁产业链的全球化布局,推动我国绿色钢铁企业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提升我国在全球绿色钢铁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2、不利因素


(1)原材料成本上涨


原材料作为绿色钢铁生产的基础,其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成本。近年来,全球原材料市场价格不断攀升,导致我国绿色钢铁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这不仅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还可能影响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也会增加企业的库存风险,加大经营管理难度。因此,原材料成本上涨成为制约我国绿色钢铁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产能释放压力上升


在稳增长、稳投资的政策刺激下,各地对钢铁投资热情较高,一些省市通过城市钢厂搬迁、产能置换等方式进一步扩大钢铁产能,致使绿色钢铁行业存在产能过剩风险,进而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价格竞争激烈,企业盈利空间受到压缩。同时,产能释放压力也给绿色钢铁行业带来了环保和资源利用方面的压力,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来实现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此外,产能过剩还可能导致行业整合和优胜劣汰的加速,对中小企业和落后产能的淘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高素质人才资源短缺


随着行业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环保要求的日益严格,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当前我国绿色钢铁行业在人才储备方面存在明显短板,高素质研发人员、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相对匮乏。这导致企业在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加强市场营销等方面面临人才瓶颈,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


八、竞争格局


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钢铁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各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持续探索绿色低碳技术,加快布局绿色钢铁领域,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在《BOB官方网站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2)》一文中,统计了全国百家上市公司碳排放情况,其中钢铁行业共计22家,碳排放总量超5000万吨的公司仅有宝钢股份、河钢股份、鞍钢股份三家,其余公司碳排放总量均低于5000万吨。从钢铁企业碳排放强度来看,绿色生产技术领先的钢铁企业有宝钢股份、中信特钢、太钢不锈、新钢股份、BOB官方网站东方集团,其碳排放强度低于2.5吨/万元。未来绿色生产技术领先的企业凭借其强劲的技术研发、市场规模、销售布局等优势,有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不断抢占钢铁产业市场份额,拉动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九、发展趋势


我国绿色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正在向着更加环保、高效和智能的方向迈进。随着国家对环保政策的持续加强,绿色钢铁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该行业将更加注重节能减排,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智能化也将成为绿色钢铁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多元化市场的拓展也将为绿色钢铁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点,满足不同领域和行业的需求。

版权提示

BOB官网,BOB官方网站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对有明确来源的内容注明出处。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与您沟通处理。联系方式:tom@ioiov.com、0431-85343812。

扩展阅读
最新!BOB官网,BOB官方网站重磅发布《2023年BOB官方网站绿色钢铁产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我国是钢铁生产大国,2018年至2022年,我国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比重始终高于50%。2022年,我国粗钢产量为10.18亿吨,占全球粗钢总产量的54%。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腾飞,带动钢铁需求增多。

绿色钢铁 2024-01-23

咨询热线

400-033-5711
0431-85343812